
  SydneyCarton
特供版《小时代》。不懂男人,不懂中年男人,更不懂上海,全是自以为是的猜想,虚妄的符号之下,空空荡荡。

  胖丁顿熊
画廊里那场戏我真的差点起身鼓掌

  韩松落
这是今年看到的最妙的华语电影。可以说,它是一个骨子里是欧洲电影的上海电影,也可以反过来说,它是一个骨子里是上海电影的欧洲电影。既有老派上海电影的精神,也有侯麦和伍迪艾伦电影的气韵。它妙在,就靠画家白老师为核心的几个人,一条街,一双鞋,一个画展,一部电影,几顿饭,一个亦真亦幻的爱情神话,螺蛳壳里做道场,却构成一个有时间感有空间感有回味的故事。也妙在,它没有传统的启转承合,而像是在生活里切了一段,结构却已经在里面悄悄藏好,故事启动力都很微小,却密不透风,腾挪跌宕,每一秒钟都敦实,像一个没有话剧痕迹的话剧。还妙在,所有演员都精彩,没有一瞬间的戏接不上,也没有一刹的情绪塌掉。最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关于索菲亚罗兰的梗,轻描淡写的铺陈,看似漫不经心,最后却成了整个故事最悠长的一部分。

  锁头锁你个头
一星给圣诞节,一星给三位女主演。俩小时坐如针毡,在看一篇流水账,毫无生活气毫无冲突的爱情片?喜剧片?文艺片?主线情节更像是一堆网络流行语录包裹下的一个中年男人的幻想。老白的魅力在哪?无。三个女人抢这碗剩饭?老乌那段我看到justin说那个女演员晕倒我就猜到老乌要领便当,可能伏笔伏得太明显之后看到就毫无新意了。Justin的角色是为了说新时代男孩子也可以化妆,没有什么娘不娘的,咋说呢,想法是好的,但是太生硬了,为了说而说,而且没啥深度。btw Justin, get out, ok?全场就你最出戏。

  李南心
如坐针毡。上海的都市文化近年已经有影棚化的趋势,一种脱离土地的悬浮光鲜,打卡小洋楼,满城咖啡店。电影把这种生活当真,且要加倍盆景化地呈现出来,使每个人物都失去了实感。尤其是女性人物的塑造,情节不够,台词来凑,变成一种年度金句角色。这样去表现新都市的女性主义,就像消费一样空泛。

  猪大勇
文青发微信都要加句号这个真的是拿捏了。

  后自愈
难得能看到这种小布尔乔亚但有没有精英味儿的轻喜剧,其实仅从这一点看,就已经足够讨巧。笑点密集且欢快,在角色的对话中被轻盈地呈现。终于有华语电影借角色之口说出那句一直等待被提起的话:“我为中国的男导演感到羞耻。”在女性导演的视角下,我们才得以有消解狭隘的台词和角色。好喜欢的,灵呀。

  低首尘埃
这个片子风格有些像话唠模式的欧洲电影,气质清新小资,佐以独立姿态的女性主义,在一惯俗套的国产都市片中,它显得很质朴。但我感觉也并没有达到8分应有的惊艳,影片结束,我没办法陈述它要表达的内容,也无法和它产生联系,它有人物塑造,但人物之间又很冷漠,索然的平淡,现在是不是流行感觉派,可能我不是很灵的那批观众。 ps:我后面补了一些赏析类影评,企图发现自己理解的局限性,但是好像失败了,人对事物的感受可能就是如此不同吧。

  燕子坞主人
中年人的爱情戏最好看。他们离过婚,出过轨,有一些小钱,有两把刷子,有老也有小,还有端起酒杯时 或真或假的风流往事。有向往,有逃离,也有流连。不再纯洁,却是风味人间。连修鞋匠都端着咖啡杯的上海,让故事有些悬浮,但又似乎踮踮脚也还够得着。电影的调色媚如马伊琍,所幸底色是徐峥。最好一场戏是两男三女第一次围桌,新欢旧爱与旧识新交的勾心斗角,台词密不透风,又大珠小珠落玉盘。最出彩是睡了索菲亚罗兰的林教头(老乌此前为我所知的角色只有林冲)。除了皮相,更因为那段罗马往事的长篇独白,迷住了戏里戏外的所有人。那是片尾点题的爱情神话。

  老斑鸠
这导演不会以为自己的选歌水平很高吧?P.S.已加入豆列:伪文青鉴定指南。

  大奇特(Grinch)
在精神灵魂上结合了意大利式喜剧和老上海喜剧电影的气质,沪语方言和小资气息看起来是一口气,而且是流动的。这得益于剧本将重点放在了人物身上,研究他/她们的个性和关系网——以老白为中心,由他的表象发散到周围女性隐秘的内心,如何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看他/她们的互动,看男女之间对“甜蜜的生活”&“爱情神话”有多大的差异。创作者知道如何轻盈、流畅地呈现这种无形的差异,沪语对白的灵气和知识分子式口吻当然也帮了大忙。btw:我喜欢创作者对费里尼电影的真诚敬意,光明正大地希望被大家看到自己的“致敬”,而非藏着掖着的欲盖弥彰。

  kakakarl
3.5,导演的私人歌单太满了。

  熊阿姨
小红书一样的电影,浮光掠影,用tag讲故事,看到一半开始回忆读到的各种赞誉,不至于吧??

  妖灵妖
如同影片拍摄外景地的房产中介广告里优先推荐的二手房租赁图文信息

  欢乐分裂
必须用“灵”来形容此片——灵动的气息轻盈而美妙,痛点与笑点均触动得犀利而含蓄,正如成年人之间的推拉进退一般,点到为止地暗流涌动,即使在被生活捶过一遍遍后仍有接受改变的勇气,台面上的机锋交错与美术馆三人对话堪称名场面;精准把握当前语境的命脉,对女性的情感观和生存价值标准有令人舒适的把控,甚至侧写了有关“男孩化妆”的话题,以及男性的自我调侃自黑都是极易拉好感的。编导对日常的关注让生活气息满溢,纯沪语实为最大亮点,这些深深浅浅的故事发生在五湖口音交错的弄堂或中英文夹杂的咖啡厅里如此自然,这座城市既有欣赏费里尼的品位(开场海报就点题),也不乏烟火生息的俗世感,怀着心底遥梦的念想继续相信“神话”。

  HAL
是我期待了很久而中国电影长期缺失的城市小品。既没有对城市物质的批判,亦没有对城市的郭敬明式臆想,城市就是城市。看昨天的影评如此大的怨气,还以为是多posh的中产,看完觉得“就这?”有时候喜欢更欣赏woody allen不在于共情多少,而是知识分子在中国相较于城市居民的阶级感更弱罢了。批评这部片子的言必及自己沪漂生活多么悲惨,但我也有北漂沪漂的朋友,虽然都是普通打工人压力大,但生活的精彩程度不输片子里的那些人。城市书写需要多个角度,既需要左联也需要礼拜六和鸳鸯蝴蝶。悲天悯人虽好,顾影自怜多了就不可爱了。

  JOJOORC/Z
中年小时代。极其虚浮,看得我全程翻白眼,尬到如坐针毡。以及与女性主义无关,这是披着撒娇糖衣的男性视角电影,男人撒撒娇,装装深情,往后让一让,女性说一些俏皮话,就以为女性发声了,太他妈可笑了。请给郭敬明道歉。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弄堂开出解语花。阿姆斯特朗说得好,你们男男女女的一小步,却是中国电影创作自由的一大步。只是如此摩登洋气的故事,只能发生在上海...吗?

  木卫二
爽文电影。由“那一夜,我们看话剧”,“那一夜,我们喝大酒”,“那一夜,我们看费里尼”等篇章系列组成,引发多年前的那一夜幻梦布道。从情景喜剧角度欣赏,可能远好过从文艺角度切入。

  LOOK
地理历史空间、人物处境、人物关系、主题内核这几大要素,唯一跳脱悬浮直白感的是倪虹洁演的格洛丽亚这角色(很大程度靠的是演员自己的本事,剧本提供的发挥空间并不大)。特别要吐槽的是,这片装腔作势的配乐、歌曲起到的完全是负作用,适得其反,每次一出来都把活泼的市井气氛给一下子稀释不少浓度。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