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奇特(Grinch)  发表于 2013-10-16 04:19:02  评分:还行
狗是引题,13是成长,狗B是伪善的成人世界。家长不知教育孩子的根本,而拿狗出气,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最大问题。新狗代替老狗去死,女孩意识到狗狗回来受罪不如在外人那好吃好伺候着,这是她向成人世界的妥协也是她逐渐迈向成人的成长。

  福福  发表于 2018-12-05 14:51:42  评分:较差
个人觉得评分虚高,虽然导演想轻描淡写的表现出青春的伤痕,可是个人觉得女主没有那么惨啊,奶奶全家和爸爸为了怕她伤心吗还是很全里维护的,爸爸确实做的不对,可是不是那种恶意的,是爸爸的性格导致的,确实体现了中国式教育的问题,可这并不是真正的青春成长伤痕。

  frozenmoon  发表于 2018-12-08 19:57:31  评分:还行
1.一点都没看出李玩的青春成长哪里残酷暴力,也完全没看出什么重男轻女。她的父亲努力平衡两个家庭,小心翼翼讨女儿欢心,还要怎么样呢?我们这代人遇到的真正残暴的父母太多了,殴打的时候可不是影片中那样象征性的殴打啊,谁不是从这屋踹到那屋,从楼上打到楼下。爷爷奶奶对她也足够疼爱有加了,说名字随意,给弟弟好好起名,不过就是老人那么一说,故事里真看不出任何男女有别。就算有别,也是因为李玩大了,弟弟还小。这人之常情。2.用狗喻人不新,但要喻准,这里就不准。狗丢了之后,一家人都很自责,还要如何?没看出冷酷和冷漠啊。李玩疯癫一样,推搡疼她又内疚不已的爷爷,这算少女被受伤害的青春?我觉得爷爷奶奶和爸爸受伤也不浅啊。3.关于父亲宴席上的喝酒和狗肉,可笑的成年人描绘很好,但那时父亲应酬,无奈而已,狗肉就更做作

  Indecent time  发表于 2018-01-28 19:51:07  评分:力荐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王大根  发表于 2018-12-02 16:17:16  评分:推荐
这毕竟还是大城市的较为体面的家庭的故事了,女孩要在父亲面前挑衅地吹啤酒瓶才会挨一顿打,打完还能得到道歉与补偿。在我们十八线小城市的版本里,女孩准备出门找狗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赢得两记耳光了,没有发出尖叫的机会,没有摔门摔碗的机会,只能把头深深地埋进被窝里无声哭一场,第二天起来,就长大了。

  姨妈的鸭  发表于 2018-12-05 20:38:06  评分:推荐
真的会去看这本电影的观众,其实都没有去看的必要,所有的剧情他们都知道,所有的后来他们都正在写下,他们是观众是演员是这本电影和生活的预言家。但是需要看这本电影的那些人,可能永远不会看到这本电影。

  西楼尘  发表于 2018-12-08 19:29:56  评分:还行
吞下的猪肝会变成狗肉,咽下的果汁会变成红酒,束胸的绷带会换成胸罩,你的身体会适应一切变化。身上的文身会换新的名字,墙上的告示会换新的内容,走失的老狗会换新的主人,所有的成长都要经历阵痛。愤怒被锁进厕所,叛逆被一掌击落,看那冰面上求助的孩子,总要摔完自己站起来,才会懂得成人的代价。

  Yuruky  发表于 2018-05-04 23:11:18  评分:很差
羡慕你们真能看得下去,还如此盛赞

  桃桃林林  发表于 2018-12-04 17:31:12  评分:推荐
9分。太真实、太熟悉、太多似曾相识。本片与常规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不煽情、不抓马。对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争取,不呐喊,而是让角色去接受:好吧、算了吧、就这样吧。。。一直在放弃,一直在退让,这就是长大,就是懂事了。这样反而更让人想哭。因为,这太像我们一路成长经历过的那些。所以,会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难过,是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之后,因无奈而难过。更令人无奈的是,这一切,似乎都是无解的。家长的教育观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这一代又一代,都是这么长大的,被磨平棱角的孩子,长大后,变成懂事的大人,然后,帮着下一代懂事。

  Mumu  发表于 2016-09-02 22:06:30  评分:力荐
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或者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朝暮雪  发表于 2018-02-21 03:15:29  评分:力荐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继母随便找只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承认这就是爱因斯坦。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要把新狗卖了。狗只是畜生,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弟弟挑衅新狗在先,爸爸却去打新狗。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于是,李玩变得成熟懂事了,她会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她会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但我还是想念最真实的她,希望她能做回自己。我们人人都是李玩,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还美其名曰这就是成长。我们提高了情商,学会了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再也不遵循自己的内心。狗永远是狗,人有时却不是人。

  荔枝超人  发表于 2014-03-04 23:49:21  评分:还行
小题大做,不作不死。

  琦殿  发表于 2018-01-27 18:09:07  评分:推荐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或者说,这块土地上没有成长只有阉割。最后少女终于知道让心爱的狗留在身边是危险的,这就是我们的生存法则,越早领悟越少挣扎越少伤害,恨,恨带来安全、稳固和强大。我们生活在恨和国里。

  貓頭一  发表于 2013-12-19 00:29:26  评分:推荐
女孩拒絕狗,女孩接受狗;女孩失去狗,女孩同情狗;女孩背叛狗,女孩不再要狗。這樣的事情以後還有很多。

  木卫二  发表于 2013-10-07 22:38:46  评分:推荐
千言万语、含蓄用力、直白或有寓意,其实就一句粗口:XX。有些地方挺狠的,女性观众很容易会看哭吧。当动物不再凶猛,温良而顺从,这个国度那套深入到骨髓的,父权威严不可抗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吸收消化了。

  瓦瓦  发表于 2018-11-26 22:21:21  评分:推荐
维系重组家庭的关系,想要儿子还要考虑女儿的感受,打了女儿会主动认真道歉,把咬人的狗送去收留所而不是狗肉馆,酒局上的奉承巴结,接到前妻电话时的情难自禁,你们只看到女主的成长太残酷,却忘了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原本就比做一个合格的孩子要辛苦得多。

  1先森  发表于 2016-08-10 21:49:31  评分:还行
细腻却缺乏大气,有力又稍显做作,节奏流畅叙事平滑,像是熟练运用模板压制出来的平凡之作,没有格外的缺陷或是长处,将拿捏得稍有韵味旋即戛然而止的平凡剧本平凡地演绎了出来,这也是我们青春片的一致硬伤,重于情怀而疏于昭切。有人推荐给我讲这是一部残酷青春,我只对他这粉红色的残酷一笑而过。

  Y2K-nostalgia  发表于 2014-04-27 23:40:19  评分:力荐
片名既是少女被驯化的成长悲剧,也是一句粗口:骂的是中国父性权威和教育体制。少女从养狗丢狗寻狗,到最后平静地吃狗肉还说谢谢,《狗13》以此记录了后革命时代叛逆主体消失的全过程。老师打死蝙蝠段落尤其妙。

  水怪  发表于 2015-05-17 18:13:03  评分:力荐
我们曾经有过不错的青春片传统,包括《站台》《十七岁的单车》《十三颗泡桐》等以来的当代成长类型,他们都有着观众可以切身体验到的阵痛感,而《狗13》《我的影子在奔跑》甚至《万箭穿心》等也都难得地继承了这样的传统。IP视频或许能留存数据,但电影史会记载作品。